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外型雖然會隨著年齡一起成長,但其實每個人的心裡依然住著內在小孩。
他是我們赤子之心的那一面,也是我們沒有被滿足,而不想長大的部分。
之所以要去連結、感受你的內在小孩,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有的情緒讓你開心;有的情緒讓你不舒服,生氣。
這些情緒的產生往往不只是因為表面事情的發生,更多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前的某些片段,造成了現在的反應模式。
過去,我有不斷試著面對自己內在小孩、發現靈魂碎片的經驗。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可能會是一條要走一輩子的路,因為當你越來越了解自己,會發現越來越多自己所不知道的制約。
在這個療癒、認識自己的路上,也會因為越來越了解自己而變得更寬容及喜樂。
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內在小孩是怎麼被形塑出來的,以及他會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希望可以幫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及開心。
形塑內在小孩的根源一:對過去事件的誤解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時期事件,很多未必是真實的。
幼童時期的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只是一隻半解,當時所理解的事物、認知的事情,往往不會是事情的全貌或離事實其實有點遠。
在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法語:Jean Piaget,1896 年 8 月 9 日- 1980 年 9 月 16 日)的理論中,他認為嬰兒在與其所處的環境接觸時,會發展出他認識外在環境的基本行為模式。
在孩童 2-7 歲時,屬於前運思時期( Pre-Operations Stage ),在這段時間會以自我主觀意識為主。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理解事情的方式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很難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也無法見及事物的全面性,因此很容易對事物的理解產生偏差。
而這些過去事件的理解或誤解,會在我們心中形塑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樣貌及邊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及需求需要被滿足,一但產生匱乏、內在小孩的陰影,就容易會留下受傷或不被滿足的狀態。
這個受傷或不被滿足的內在小孩,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會慢慢的被我們遺忘。我們開始用後來學會的理性及社會價值觀來形塑自己的外在及生活。
然而沒有被滿足或受傷的那個內在小孩,還是有著被療癒及被看見的渴望。所以當你在對某件事產生情緒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檢視機會,可以趁機會回頭檢視自己的內在,看看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如何自我檢視內在?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像你的情緒在你眼前,仔細地觀察他、與他對話。
或者,想像你的情緒變成一個小孩子或小時後的你,看看他大概幾歲?臉上表情怎麼樣?問問他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然後你可能會突然想起某個早已遺忘的片段或某句話。
接下來,你可以用現在的你安慰擁抱那個小時後的自己,告訴他一切都很好,看著他慢慢的展露笑臉後,將他帶回你的內心。
舉例來說,我的小時候也是有許多的誤解導致的靈魂碎片,這些尤其容易發生在高敏感的小孩身上。
因為父母平時都要上班,我從小是給媽媽的姊姊帶大的,幼稚園之前,很常住在阿姨家,有時候我以為父母忘記我了,沒有要來接我回家,但是其實只是我躺在床上睡著了,所以不知道他們來看我、接我。
加上高敏感的性格,雖然大家都很愛我,但是當時小時候的自己,如果被罵了就會有不被愛的感覺,長大後在回溯療癒自己時才發現因為這樣的狀態,我常常有不安全感。
而這樣的不安全感最容易反映在後來的親密關係中。
推薦你閱讀:沒安全感怎麼辦?安全感不該向外尋求,3 個讓你回歸內心安定的方法
形塑內在小孩的根源二:創傷後的行為與反應模式
創傷後的行為與反應模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每個人因為先天個性及遇到的狀況不同,產生的應對模式也會不一樣。
在《聖境預言書》(註1)這本書裡提到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場能量爭奪戰,這個很好解釋我們在應對不同狀況時產生的反應模式。
基本上我們會有四種情緒反應模式:威脅型、可憐型、咄咄逼人型、冷漠型。
舉例來說:咄咄逼人(碎碎念) 的父母或另一半,會產生冷漠型的小孩或另一半;威脅型的父母或另一半會對應出可憐型的小孩或另一半。
而這些行為模式或反應其實就是在自我保護下產生出來的型態,他會形塑了我們怎麼面對人際關係,或當我們面對情緒時會怎麼反應及表達。
而這些都是在我們年幼時期形塑而成的,就像是心中那個不願長大的受傷的內在小孩。
這個住在我們內心的受傷內在小孩,會在我們面對到類似情緒或議題時跑出來。
譬如有些人遇到要升職時,就會發生一些插曲或總是與機會擦身而過;又或者在不同的親蜜關係中會發現同樣情緒反應的自己。
舉例來說, 我的一個朋友小美,在情感關係中很容易玻璃心,當對方沒有給到她肯定或回應時,她時常會感到自我懷疑或被害怕被遺棄的感覺;在工作上,也覺得長官比較偏好其他同事。
其實雖然私人感情跟工作好像是不相干的兩件事,但是這種情緒反應都源自於同一處:童年時期的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
因此長大後當有類似的劇情發生時,這個內在小孩就會跳出來提醒我們。
理解內在小孩,意識自己未必真的需要療癒
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面對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好好的處理,你其實已經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了。
之所以不一定需要療癒,是因為所有的過去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當你活在當下,讓自己成為一個很棒的人的時候,療癒就發生在你生命的分分秒秒中。
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更深入的連結內在小孩,可以試著當有情緒發生時,先讓自己的內在緩一緩,客觀的看看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
當你可以越來越快的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客觀的面對自己的情緒,也就是可以客觀的正視自己的內在小孩的部分,告訴自己沒關係,給自己拍拍,然後放下。
舉例來說,有一段時間我一直覺得我有一個要與母親和解的議題,曾經有幾年,我有機會就會想了解:我這件事處理好了嗎?是不是和解了?
直到有一次有一個老師跟我說不需要了,只是誤會。
然後我理解了:在我們童年時期,因為自我主觀意識的關係,我們無法了解事物的全貌,因而常常因誤會而形塑了後來自己對許多事物的認知及反應。
這種受傷的感覺,我們在長大後常常用各種方式譬如:冷漠、誇大、憤怒⋯來包裝保護他。
但是當你了解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無法了解全貌而產生誤會而造成的,也就是當我們用現在的成人眼光及思維再回頭看時,也就不一樣了。
結語:認識你的內在小孩,釋放傷痛不糾纏
透過今天分享「內在小孩的形塑原因和他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希望可以幫助你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緒。
往後若您希望更加了解或進一步連結自己的內在小孩,可以採用本文所提到的擁抱內在小孩冥想練習;及嘗試用現在的眼光去理解過去的事件。
過去我一直致力於自我療癒,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及擁抱自己。
若你在與自己的內在小孩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不知道怎麼處理或不知道是哪個部分需要被發現的困擾,可以進一步來找我!我會透過 e-mail 來與你進一步的確認問題。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如何療癒自己或需要更深入的對談,歡迎透過email預約諮詢。
參考資料
註解 1:聖境預言書
註解 3:Inner child